制定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经济和社会建设伟大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自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起,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五年规划已经坚持实施了67年,已经纳入了制度性安排,成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十九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不仅为我们阐明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工作部署和2035年远景目标,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方法论。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备受全社会关注。为做好十四五规划,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就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并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此专项任务明确了中央层面的工作领导体系。这充分体现了规划在党和国家议题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是坚持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会偏离科学性和人民性。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刻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做好“十四五”规划,中央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从今年7月下旬到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科学严谨态度。
三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就需要我们牢记胜利蕴于坚持到底的努力之中,防止功亏一篑、半途而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九个方面勾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治国理政的宏观性、总体性和国家性。
总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成功召开催人奋进。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出炉,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方法论的国家样本。我们要向党中央对标对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方法论,在学校党委的全面领导,立足北京外国语大学实际,认真总结十三五,科学谋划十四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汇聚各方力量,以我将无我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态度、奋发有为的面貌,投身国家和学校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