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日前出版,这是我国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首都宣传战线和首都高教界的一件大事、喜事,该书的出版是总书记亲自领导、擘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的具体体现。北外党委提高站位,安排党委宣传部第一时间通过非常规渠道购买到一定数量的大开本图书,及时送到每位校领导、党委组成部门负责人和每一位二级单位总支书记、行政负责人手中,满足了大家急切学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需求。北外正在以《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为教材,掀起学习、领会、宣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论述的热潮。市委教育工委组织这次读书会,兄弟学校外经贸大学做东道主,给大家提供学习、研讨、交流的宝贵机会,这次读书活动非常及时、很有意义,在此,让我们向市委教育工委和今天亲临现场指导的夏文斌校长表示衷心感谢!
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这一关于文化、教育和人才的宏伟蓝图中,“文化强国”居诸多强国任务之首,是国民素质、文明程度、软实力等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保障。文化强国其实就是回归到中华文明的文化初心,即“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强国在我国官方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明确表述是在2011年10月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文件并未明确界定什么是文化强国,一般约定俗成的认识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文化强盛之中国。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对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四个重要”来概括,分别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总书记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视野扩展,即从文化强大的国家到文化赋能的强大国家。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文化强国目标,与首都各高校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既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也意味着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入了行稳致远的新时期,我们首都各高校应把握住难得的历史契机,积极投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时代潮流中去。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这座伟大的城市,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将近870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精髓,凝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富集了各类文化人才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多元并存、互相辉映的文化格局。
“全国文化中心”这个概念,当下是专门属于首都北京的,可谓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但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生成过程。我曾就此做过专门研究发现,北京是在以政治因素影响为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渐渐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这个过程首先应归因于明清时期的选官、任官制度及与之相伴的科举制度,也深受朝廷主持的大型图书编纂行为的深刻影响。从时空变迁来看,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北京由此拉开了作为国都历史的序幕。元王朝建立后,忽必烈于中都东北建大都,北京城市规模扩大,中轴线突出,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商贸之都。明初以南京为国都,明成祖对北京进行重新规划,于1420年完成建设并决议迁都,2020年正是明北京城建成600周年,后世北京的城市格局由此奠定。今年上半年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1420:从南京到北京》专题展览,所讲述的就是600年前的这段往事,去参观过的同志想必还有很深的印象。
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不仅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渐被发现被明确的过程。进入新世纪,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文化建设与发展,随着北京在全国遥遥领先的文化地位愈加凸显,对这种地位的重新认识便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北京市积极作为、主动谋划,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经过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推动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明确,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得以正式确定下来。在此过程中,总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亲自擘画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发展。本人作为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至今仍有深刻的记忆。
早在2010年8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就到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金融街和北京商务中心区,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习近平同志站在“首都”角度提出“五都”概念,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提法,已经敏锐地触及到首都北京在文化层面的功能定位。
当然,这期间也还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北京调研,例如,2011年9月上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到京深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高校、社区和基层文化单位,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调研,要求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出给北京压“十副担子”,即要求北京在十个方面为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把北京打造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又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中旬在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10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就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到北京的文艺院团、新闻单位、群众文化场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调研。云山强调,北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发挥好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他指出,此举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首都文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定位,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立足全局、面向全国,把北京建设成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下来的“全国文化中心”被云山同志具体化为“六个中心”。
进入新时代,总书记于2014年2月下旬到京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仍然秉持从“首都”角度审视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的鲜明立场,城市功能定位问题仍是总书记此次北京之行关注的焦点。总书记强调,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具有地位高、体量大、实力强、变化快、素质好等主要特点和优势,同时不断发展的北京又面临令人揪心的很多问题。总书记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五点要求,首先被强调的就是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的“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定位被总书记亲自明确下来。
我们不难发现,进入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总书记持续多年对首都功能定位、首都发展建设的深入思考,对首都文化建设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明晰、强化、丰富了首都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定位,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如蔡奇书记在11月9日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上所指出的,总书记和党中央明确的“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是首都北京最大的比较优势,蕴含着无比巨大的能量。北京作为首都,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策源地、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想的发端地、各种观点思潮激荡的交汇地,北京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坚决承担起首都责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做好首都文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北京篇章。2011年北京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出台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2016年发布首个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五年规划,即《“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这两个文件的时间目标均定位于2020年。近年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部署和文化建设自身的形势与任务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高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的任务更加艰巨,首都文化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客观上很有必要在编制完成北京城市总规和副中心控制性详规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之后,对未来一个时期首都文化建设作出长远谋划。北京市委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系统科学谋划,我昨天刚刚从市委宣传部改革办拿到最新数据,“十三五”期间北京出台的市级层面的政策多达近三十项,其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当前称为重大战略性成果)之际,北京市于今年4月初出台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两个重要文件,既把握历史延续性,也注重时代开创性,既立足当前工作,又着眼长远趋势,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意见》和《规划》两个重要文件,既绘制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现在画像,更勾勒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的美好图景,为未来一段时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定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规划、路径。
同志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北京素有“百所高校、百万师生”之称,向来文化、教育不分家,北京是全国的人才高地,这种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来之不易的人力资源禀赋和优势,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关乎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关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乎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事、要事、急事,北京这块热土是我们的共同家园,首都高校长期以来从方方面面得到北京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首都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代表首都教育界,充分发挥各自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各自资源禀赋,主动靠前、积极作为,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好力,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同心同德、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打造国际和谐宜居之都,为早日建成文化强国,做出我们首都高校应有的贡献,向首都人民展示我们高校方阵的热情和魅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我们首都高校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