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陈海燕:新时代外语教育现代化的特质与路径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2-03 [来源]: [浏览次数]:

十九届五中全会意义重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的重要里程碑。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现代化”这个核心概念再次进入大众中心视野,敦促我们从目标导向的角度,思考新时代外语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一、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外语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晚清洋务运动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将外语教育视为追赶西方科学技术水平的先决条件,大力倡导举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民族救亡图存、建设新中国过程中,一直将外语教育看作争取国际支持、学习国际经验、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坚持以开放、革新的姿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语教育也切实担负起了助力“跟跑、并跑直至领跑”全过程的职责。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节点,外语教育要对标对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调校在新征程中的定位、角色和职责,促进学科水平、教师素养、科研产出、人才质量、服务效果明显提升,以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外语教育,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

二、外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质

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教育。中国外语教育的现代化,除了要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教育要素的现代化之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语教育相比,还具备以下重要特质:

一是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始终服务国家外交和对外开放政策,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优良传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需要外语教育以世界一流的能力水平,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是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跨文化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是夯实本土文化根基的教育,是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重要一支,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以中国文化为底色的,能够理解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能够传播和辐射中国文化魅力、改革发展经验、社会治理方式的国际化人才。

三是推动各领域各行业现代化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将外语教育作为推进“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普遍开设外语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现代化远景目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外语教育一如既往,主动适应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承担起引领各领域各行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职责。

三、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外语教育现代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对教育各要素各环节共同发力。教师队伍要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建设,人才培养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着力,教育过程要全员、全过程,教育方式要言传身教、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汲取中国外语教育历史经验,在现代化进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把握好中国文化教育与西方文化教育的关系。中西方文化迥异,达到彼此观照,才能相互理解,取长补短。中国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底色,只有夯实了自我文化根基,才能在借鉴外来的过程中,坚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

二是把握好语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速,要求外语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型、时间、效率等方面达到最佳平衡。深化课程的内在复合,实现语言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融合,培养造就大批高端外交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各行各业急需人才,是未来之需。

三是把握好数字化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数字化教育影响深刻、指向未来。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方式,正在深刻改变外语教育的现状与走向,人机共存是大势所趋。主动应时代之变,积极求自我之变,外语教育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需积极调整升级外语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人文素养,更加凸显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