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和全过程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结合中文学院实际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学科建设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中文学科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凝练北外中文学科特色,巩固学科建设成果,拓展差异化发展路径,挖掘通识教育基础功能,是我们需要深入学习、深刻思考、深度推动的重大课题。
科学把握中文学院新发展阶段特点。“十三五”时期中文学院学科布局基本形成,两个本科专业、6个学术型硕士专业、1个专业硕士点、3个博士专业,奠定了人才培养学科基础。已形成中外本科生、研究生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校内跨院系合作迈出新步伐。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华大讲堂”系列讲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中文“专业思政”的形式手段。中文学科成为北外学科布局重要部分,成为人才培养重要支撑,成为学科交叉融合重要平台。
中文学科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挑战。贯彻学校“外、特、精、通”办学理念,需要更加充分发挥中文学科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有待加强,二级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主流方向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特色研究未得到充分凸显;应用、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较为缓慢,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待优化;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解决重大现实课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深刻认识中文学科所负的时代重任。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机遇,“十四五”时期和今后更长阶段,中文学科要敢于担负时代重任。一是承担起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首都发展和“四个中心”建设的重任;二是承担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外语院校中文学科体系,培养中文专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任;三是承担起学校大局下“双一流”建设、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构建、北外高水平人才培养重任;四是承担起“新文科”学科边界拓展、专业结构更新、教学范式转型、学习方式转变的重任。
精准锚定中文学科改革的目标方向。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新使命;配合学校形成以“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寻求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构建北外中文教学科研体系;构建中文实力雄厚、外语能力扎实、学术水平突出的人才队伍;增强校内外、国内外交流合作,增强中文学科国内国际显示度和知名度。
合理构建新时代中文学科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关系;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型学术群体,加强古代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学研究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建设,打造富有创新力学术集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前沿学术探讨和实践应对策用研究,集中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增强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能力;搭建1-2个全国性学术平台,推动学术刊物升级,创建1-2个新型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复合型中文本科专业,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
不断增强平稳较快发展内外驱动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招聘国内外英才,招收师资博士后,形成强劲学科队伍,构成学院发展后备军。实施学术兴院战略,组织申报科研项目,鼓励承担合作项目,巩固现有科研优势,推出创新性学术成果。实施全球立院战略,借助学校国际交流优势,拓展与海外高校合作,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效果。
创新招生与培养方式,推行本硕连读,增设双语实验班,培养固基础、宽口径、强外语、厚中文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外语人才培养,跨学院合作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提升中文学科在北外的价值和影响力;打造“中国文化在世界”特色教学队伍,建成优秀教学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内生性成长力量;大力培养有发展潜力和进取精神的人才,大胆启用攻坚克难和担当作为的人才,形成求真务实、向上向善发展局面。
把政治标准落实到工作方方面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四为”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探索“中文思政”新路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