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方向、定目标、绘蓝图、指路径,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体现了高远务实的发展战略,凝聚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为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校的一名党员教师和学院管理人员,应当“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入领会全会精神,认真谋划未来工作。在学习过程中,我有三点感悟向组织汇报。
一、全面理解“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的关键词之一,其核心要义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放弃国际循环,事实上,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公报明确指出,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是全球的稀缺资源,中国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仍然是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正确认识外语学科的使命与责任
外语学科在推动推动国际循环、“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理应有为,大有可为。新时代的外语学科既拥有国家战略需求增长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语学科应当深刻领会新时代的新特征,推动外语学科内涵式发展实现质的提升。面对“问题转移”,外语学科自身也必须随之进行“范式转移”,在推进“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外语学科需要着力提升下列四种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第一,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能力。新时代条件下,外语学科要深刻理解“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个重要问题。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才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人才,而是“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外语学科要以此为坐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第二,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别研究能力。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要进一步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这要求外语学科进一步深化学科内涵,重点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能力,基于第一手资料,以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和视角,对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服务中外关系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际传播能力。多年来,外语学科始终将“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之一,但新时代条件下外语学科要突破“介绍”而上升到国际传播的高度。外语学科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研究优势、渠道优势,积极参与对外传播工作,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国际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上在世界主流媒体发出中国声音。
第四,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二轨外交能力。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与各国进行“政策沟通”,高校外语专业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也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承担好“二轨外交”这一特殊的非正式外交形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影响对象国的舆情、民情、政情,为一轨外交提供有益补充。
三、以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第一,就理念而言,为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外语学科亟需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核心在于厘清“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的关系,并实现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升级。“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这两种表述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更强调外语的工具性价值,后者则更突出外语的人文性价值。要提升前文提到的“人才培养”、“国别研究”、“国际传播”、“二轨外交”四种能力,外语必须在做好“教学”的基础上在“教育”上下功夫。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在人才培养能力、国别研究能力、国际传播能力、二轨外交能力上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外语学科的学科定位、发展理念、学科内涵、发展路径都需要及时调整与转变,厘清“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的辩证关系。由“新文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推动的外语教育理念升级已经有了宏观的构建,很多高校外语专业也在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大学生胜任力要求开展理论研究和理念更新。而当前的重点在于尽快让这一宏观架构成为每一个语种培养方案的核心理念,成为每一位专业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遍共识,只有在理念上内化于心,才能在实践中外化于行。
第二,在实践层面,要通过加强“复合”与“协同”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应树立‘大学科’’理念。”不同学科的复合与协同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在一级学科的框架内甚至突破一级学科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应成为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新的增长点。例如,在空间维度加强与地理学、环境学等的复合;在历史维度加强与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的复合;在文化维度加强与比较文学、哲学等的复合;在社会维度增强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的复合。此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外语学科也应当主动迎接挑战,在自然科学维度增强与信息科学等的复合。近年来,法学、会计学,甚至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都已经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外语学科在这一领域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机器翻译、舆情分析等领域,外语学科应抢抓发展机遇和主动权。
其次,人才培养体系要实现复合与协同。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应当从多个维度构建复合培养体系,这种复合方式要弱化专业门槛,但同时要强调学理深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在思辨能力、研究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学科方法论的习得上下功夫,从而使得2.0版的复合培养模式有效突破1.0版简单复合的局限,为探索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外语人才提供新的路径。在实现方式上,应打破学科、院系、专业等壁垒,改革培养机制,通过“大类培养”、“书院制”等举措,搭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于一体的多维度培养结构。此外,“四个课堂”(课堂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海外研修)的协同,特别是做好第四课堂——海外研修的工作对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急需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全球治理人才需要学生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对象国知识、扎实的实地调研能力,而目前国内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海外留学、研修比例,特别是超越单纯语言进修的跨学科学习,以及依托研究项目、有调研目的的实地研修比例明显偏低。因此,外语专业应积极开发资源、拓展渠道,在“国际化”上有所作为。
再次,师资队伍建设的复合与协同。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课程建设,归根结底要依靠优秀的师资队伍来实现。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缘结构都相对单一,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很多外语专业难以实现从“外语教学”过渡到“外语教育”,也使得现有的复合培养往往两张皮,即“语言的归语言,专业的归专业”,没有实现基于语言的高层次融合式专业复合。从短期来看,外语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教师发展计划更新、完善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并建设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共同体来加强师资力量。但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来看,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一流外语院校与一流综合类高校,特别是国外一流综合类高校的联合培养,造就一直精外语、通专业的师资队伍,根本上解决人才困境。
总之,外语学科的发展应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初心和使命,以促进国际循环作为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