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陈洪兵:把握要点、理解实质,学思践悟五中全会精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2-08 [来源]: [浏览次数]: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要准确把握总书记对宏观大势的科学判断、党中央对“十四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努力从历史对比和贯通联系中把握要点,理解实质,学懂弄通五中全会精神。

一、从“计划”到“规划”的演变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九次五中全会。自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持续被党的历届五中全会列入议程。建国伊始,“五年规划”叫“五年计划”,第一个到第五个“五年计划”基本上是在摸索中前进,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不仅考虑经济还要考虑社会,“五年计划”改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从“十一五”开始,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计划改为规划。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每5年制定一个规划,每届五中全会制定规划,成为党治国理政、推进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二、统筹“近期规划”与“远景目标”

十九大提出分两个15年来实现现代化,第一个15年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15年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30年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提出过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但讨论远景目标并不是历届五中全会的“必答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处于一个重要历史转折期,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现代化新征程。2035不仅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两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更是中国现代化提前15年实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把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展望有机结合起来,更有方向感、历史感、战略性。

三、“两个百年”与“两个大局”交融互动

2021年建党百年,这一百年我们站起来、富起来,进一步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第二个百年目标是1949年开始的一百年,已经干了70年,做成一件事,就是小康生活,后面的30年叫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一个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是相互促进的。我们既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与势还在,又有严峻挑战,经济衰退周期叠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前景更加不明朗,西方等守成大国遏制新兴大国,逆全球化开启,以“本国优先”为名的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甚嚣尘上。

四、 “建议”导航,“实施”落地

中共中央提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这里用了“建议”两个字。是因为党的职能和政府、政权的职能是不同的,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按照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来治国理政。中共中央提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接到建议后,组织各部委办局以及部委办局联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群众、社会组织等来编制规划。规划通过人大审议后成为国家意志。党提建议、政府编制规划、人大审议通过规划、全国人民执行人大审议通过的规划。

五、把握“新”与“变”内涵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构成了《建议》的逻辑主线,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进入新阶段,标明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确立新理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化国家论述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构建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议》突出一个主题词,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彰显七个“变”:一是没有提具体增长目标;二是把科技自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是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四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五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六是优化国土空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七是时隔55年再一次出现“备战”表述。

六、“学思”与“践行”同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作为高校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学校平稳较快发展进程中,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将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行动。就我个人来讲,就是要做实调查研究,提高能力素养,遵循成人教育规律和预科学生成长规律,对标“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需要,对接教育国际合作和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认真分析研究并落实好育人育才的各项举措,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质量。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学校政治巡察整改落实,在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