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国际商学院李春丽: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这既体现我们党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地赋予科技创新全新的时代内涵,又表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建设。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

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是我国赢得主动的关键变量。当今世界,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消长和全球竞争格局。新科技革命为我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的机会窗口。得益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并跑”和“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挑战。美国为保持科技竞争优势、控制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不惜成本和代价对我国进行科技围堵和打压,以遏制我国的科技进步,延缓我国现代化进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科技创新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核心作用。如果说,科技创新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的话,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创新对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作用将更加凸显。只有把现代化建设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底层技术攻关,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才能不断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为高校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面向未来,如何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已成为中国高校的必答题。高质量的教育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检视基础和强力引擎,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

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高校是主阵地、主渠道。高校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把创新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创新高校育人方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深化高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高校教育质量标准。积极探索和健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据可依,构建涉及管理、教学、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发展等多维度的标准体系,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深化高校课程教材改革。一方面,加强课程改革设计,不断完善各类课程标准,丰富并优化课程专业设置,规范教材建设,培育学科特色优势;另一方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与质量检测,发挥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在育人上的引领价值,为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保障。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教师是关键,责任重大。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堡垒和带头作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弘扬高尚师德;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教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职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优化高校教育评价机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依循,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改进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改进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等工作质量;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