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文化强国,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了具体谋划和部署。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十分振奋人心,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在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何把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与专业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以下便是自己最近的一些想法。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国家翻译能力则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翻译这一跨语言跨文化活动的主体早已不限于个人,“国家”正在作为行为主体,介入到越来越多的翻译实践活动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等意在传播中国文化精髓、提升国家话语权地位的战略规划背景下,翻译作为国际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紧迫性被提上日程。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人对何为国家翻译能力进行详细解读和合理论证,也未有人对如何建设国家翻译能力提出任何构想。我们认为,作为引领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北外,以及作为中国职业翻译教育发源地的北外高翻应该在此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王书记和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向学校提出申请,由高翻学院牵头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国内外和校内外翻译学科资源,开展国家/国别翻译能力、行业翻译能力、高校翻译能力、机构翻译能力,以及个人翻译能力研究,包括翻译教育和翻译技术在内的翻译潜力研究,翻译能力战略规划和建设研究、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等。中心在产出研究成果同时,还可发挥智库功能,每年向国家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报告:提供当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排行榜、全球/中国高校翻译学科及翻译能力指数排行榜、全国行业翻译能力指数排行榜;国家译入及译出文本的数量、种类等数据,调查翻译产品的传播与接受效果,并对今后的翻译及传播方式提出建议;为未来几年翻译人才建设的战略规划(如关键语种语对、核心翻译能力等)提供建议,在服务服务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服务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服务国家翻译能力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正如沈壮海、段立国所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过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团结翻译领域的学人,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翻译能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文化强国的目标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