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德语学院吴江:德语学院吴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促进专业和思政有机结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举措。

公报强调要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外语类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在同国外的交往中遇到诸多挑战。外语类高校处于我国对外交流的第一线,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专业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

具体而言,外语类高校在“十四五”建设期间尤其应该关注以下挑战:

一、如何使外语类高校的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社会经验欠缺,面对复杂的形势容易导致立场不坚定。外语类高校近些年来本科出国项目越来越多,本科生出国前由于外语学业任务过重,一旦缺乏有力的思政课程的引导,容易导致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困惑,偏听偏信,严重时甚至导致信仰缺失。通过外语专业课程发挥思政功能帮助外语院校的学生确定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如何使外语类高校的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

专业课程是用外语讲授的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课程。学生面临既要汲取专业知识又要加深语言知识的双重压力,很容易顾此失彼。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问题的媒介作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与建构,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领会,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正好契合对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初衷。

三、如何使外语院校的学生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外语院校学生处于多元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中,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较为频繁,由于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国外的文化和价值观往往会对年轻的学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国优秀的文化认同缺乏认同感。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急速转型的经济关系容易中发生嬗变,在价值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时道德领域容易呈现混乱迷茫态势,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有利于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坚定外语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地迎接这些挑战,需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内化其爱党爱国的情感。

具体而言,外语类专业建设在“十四五”建设期间在课程思政领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打造具有外语专业特色的专业思政课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以德语学科为例,可充分利用德语的语言优势,借助专业特长,引导学生学深悟透,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意识和思政意识相结合

如何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外语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然而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重记忆,轻思维”的现象,问题意识薄弱。通过专业和思政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外语专业本科生的问题意识和思政意识,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为抓手,训练外语专业本科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提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外语类高校学生的“思辨缺席”症。

三、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实现优势互补

近年来,外语类高校日益重视非外语专业的建设,然而由于外语专业的课业压力,外语专业的学生和非外语类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之间可通过课程思政进行良好互动,实现优势互补。